一箭雙鵰的扶貧策略
- 謝家駒
- Jun 17, 2017
- 3 min read
去年新特首甫上台便馬上重組扶貧委員會,以落實改善貧窮問題的競選承諾;上一屆政府的扶貧委員會在未有顯著 成效便草草收場,新的扶貧委員會由民望甚高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掛帥,是否便可以有所突破?廣大市民期望甚高,但還需拭目以待。
貧窮「全球化」
無論是經濟發達國家,抑或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貧窮問題。究竟政府能發揮多大作用?可以肯定的是,假若政府 確實有心扶貧又有經濟能力進行,成效是可以預期的;但貧窮問題絕不能單靠扶貧委員會的力量去解決,若能結合 民間組織及主流企業通力合作,效果將更深更遠。
可惜,所謂「官、民、局」合作,很多時候只是空泛的口號,很少真的出現(讀者如留意到例子,不妨告訴我)。 今天要介紹的一個例子,是這方面的一個極佳嘗試,並已有不錯的成效。
尹鍾斯(Van Jones)是非裔美國人,1968 年在美國田納西州出生,母親是中學教師,父親是中學校長,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

他在田納西大學畢業後,進入耶魯大學攻讀法律;但取得法律學位後,並沒有當上律師,反而到了三藩市從事基層 組織工作。抵達三藩市不久,便捲入當時震撼全國的警察暴力事件,開展了他為弱勢人士的「維權」事業。
1995 年,他創辦了「灣區警力監察」的民間組織,是當地唯一獲得律師認可的反警察濫用權力機構;他長期為低收入人士服務,令他深深體會到貧窮的可怖,例如,他發覺貧窮的人經常會與三種情況結下不解之緣:失業、犯罪、 人權受剝奪。他開始思考怎樣可以令大量的人脫離貧窮。

尹鍾斯深信,貧窮的人收入低,不是他們懶和笨,而是今天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經愈來愈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予 願意工作的人群,大部分西方國家長期失業率高企,全無迹象有下降的趨勢,例如美國失業率便長期介乎8% 至 10 ──這是全國的數字,個別地區、個別組群的失業率更高, 30% 至40% 也很平常。如此情況下,如何消滅貧窮?
這是個大問題,政府當局當然亦看得到,但也束手無策。尹鍾斯深信,要消滅貧窮,必須極大幅度改變失業的惡性 循環,否則,任何修修補補的措施都無補於事。
創造新行業
就在這時,尹鍾斯亦察覺到美國社會的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但是步伐緩慢,未受到主流企業的重視,停滯不前。尹鍾斯靈機一觸:何不把這兩件頭號大事連結一起來尋求突破。
2007 年,尹鍾斯與一群志同道合者創立了非牟利組織Green for All,訓練低學歷、低收入人士參與綠色經濟的基 礎建設,例如美國不少建築物(包括私人住宅、政府辦公室及公共設施等),近年開始進行所謂weatherize 的工作,意思是加添或改造一些設施來令建築物更加節省能源,但市場上卻極之缺乏這方面的技術工人,Green for All於 是提供培訓,造就一批擁有全新技術的工人。在2007 年的「克林頓環球行動」的年會上,尹鍾斯承諾在五年內訓練 25 萬名新型勞動力者,打造一個年營業額達10億美元的新行業。

Green for All又與多個全國性團體共同推廣一個名為 Green-Collar Jobs Campaign 的運動,最先在加州、繼而在 全國推行。目標是通過推動綠色經濟創造就業來達致脫貧的效果。
2009 年,奧巴馬總統委任尹鍾斯為 Special Advisor for Green Jobs,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全職在白宮工作,負責策劃及推動全國性的綠色經濟。他所著的一本專書:The Green Collar Economy 備受好評,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中名列十二;《時代》周刊稱他為「環保英雄」,商業雜誌Fast Company 則推崇他為全美國十二位最具創意人士之一。他目前亦為普林斯頓大學的傑出訪問學者。

尹鍾斯的事迹,對香港有何啟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