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建築為大眾 創新惠舊城

  • 蔡美碧
  • Sep 30, 2017
  • 5 min read

「大眾」往往被視為草根的、欠缺高品味的,似乎與追求創新、美輪美奐的建築物格格不入。然而大家往往忘記了,好的建築和設計往往是由大眾啟發而成的作品。在內地就有這麼一間公司,以「大眾」為工作的起點和目標,它所建設的成果實在令人驚艷讚嘆。

眾建築是一家創新的建築設計公司,由三位青年建築設計師何哲、沈海恩和臧峰於2010年在北京創辦。團隊成員來自海內外,包括有建築師、工程師、產品設計師和城市規劃師。他們既有國際化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也有熟悉數碼技術和製造業的新派設計師。

聯合創始人沈海恩是美籍華人,是產品設計學士及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碩士。他認為建築設計首先應當能被大眾理解,其次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建構大眾文化的過程之中。該公司的辦公室設在北京城最中心地段的胡同之中,方便團隊觀察、試驗和建構最具體的大眾建築物。創始人着眼於客戶的根本需求,反覆試驗,探索最適當的設計創新。大眾設計要求持久耐用,符合日常生活所需,外形要美觀,更要價廉。簡而言之,要把生活變得更美好。

社會設計 惠及民眾

另一創始人臧峰是北京大學建築學碩士。他強調所有的項目都是依靠理性的分析,探尋真正的問題所在,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得出來的。他們並不着眼於由純形式所帶來的新穎外貌,而是設計一個與現實有密切關係的產品,只有這樣,設計才會真正發揮到結合現實與未來的作用。

不少國家對老城不離不棄,以保持古舊傳統生活而自豪。在經濟騰飛的中國,許多擁有獨特歷史面貌的老社區卻被推倒改造,其中北京城內歷史悠久的胡同和四合院瀕臨消失。許多居住在胡同內的居民屬於低薪階層,外遷不但會影響生計,而一般的房子改造既費時又昂貴。

北京天安門廣場南鄰的大柵欄地區,是一個貧困人口集中的高密度胡同社區,政府曾以大拆大建的方式實施改造,但引發很大的社會矛盾和衝突;2011年開始啟動新一輪的「大柵欄更新計劃」。剛成立不久的眾建築獲得機會去解決難題:如何留住那裏的原居民?如何在不破壞歷史保護原則的同時,讓不願遷出的原居民以較低的成本,去獲得較高品質的生活空間?

改造舊貌 自行安裝

眾建築針對這些無法拆遷,又難以改建的老城區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解決方案:在不改變外貌的情況下,建築師們在老房子內部搭建一個由標準模組組成的「內盒院」,意即「房中房」。新房子在工廠預製完成,附帶內外裝修和管線,在現場僅須用上六角形士巴拿等簡單工具,便可嵌裝在舊有的牆壁內。內盒院能夠提供舒適的使用空間,在保護四合院的同時,又可解決老房子的潮濕、隔音差、光線及通風不足、設施不齊等問題。

內盒院還有各樣外掛程式,如夾層、伸縮屋,以及讓室內與院子連通的上翻屋、 滑動牆等。衞生間的外掛方式有兩類,一是將衞生間污水處理為中水的淨化槽,一是無水堆肥馬桶。由於運輸簡便,施工快捷,對周邊居民影響極微。幾個毫無專業技術訓練的人在一天之內就能完成一個完整內盒房子的安裝。這個嶄新的解決方案所耗能源約為新建四合院的1/3,造價約為修繕四合院的1/2和新建四合院的1/5,正符合了居民所需。

聯合創始人何哲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他表示,「內盒院」是一整套可工業化生產、快速安裝的低成本預製系統,可大規模推廣和複製。與其依賴政府改善基礎設施或由發展商投資巨額拆除房屋,居民個人的小額投資即可直接提升居住質素,又保留了老社區的獨特歷史面貌,對社區的發展更為長期有效,可以發展成為一個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團隊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讓新的發揮新的功能,舊的保留舊的韻味,互不相擾,而不是互相排斥。

該項目先後獲得美國紐約Architizer A+Award的「低造價住宅」評審獎和「小型住宅」大眾獎、德國紅點獎、世界建築節「新與舊」建築大獎、意大利Archmarathon獎等建築設計界的國際重要獎項。至今在大柵欄地區已經有超過15個用「內盒院」形式改建成功的住宅和辦公室。

未來住宅 打包帶走

2016年,團隊推出「外掛程式家」,同樣使用預製系統,這是一個用鋼材搭出的支撐結構,毋須打地基的臨時建築。居住空間就被擺在這個結構上,有的被結構包裹住,有的則被結構托住了底部。居住空間的板材還經過了保溫加固、預置管線、挖空門窗等事前加工。普通用戶只需要使用最基本的工具就可輕鬆搭建。建成後即可入住,非常方便快捷;要搬走也可以連人帶包一起走。

「外掛程式家」得到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作為社會創新項目向全國城鄉推廣。事實上,預製住宅可進化成規模化的工業生產,大大提升城市更新、鄉村建設、社區營造和環境改善等。

眾建築的另一個亮點是於2016年在比利時設計的「眾行頂」。6個可伸縮的紅色大頂棚,下面連接着自行車,由市民騎行到市中心的廣場,組合成臨時的活動空間來容納各種慶典節目。這個設計的靈感來自廣州的大牌檔和北京的三輪車,人們在頂棚下聚會,把屬於自己的城市空間真正「用」了起來。「眾行頂」廣受歡迎,還去了香港、深圳、煙台等城市展出。

2017年,眾建築成為中國內地第3家共益企業。沈海恩認為一個「有共同價值觀的商業社群」有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共益企業把盈利作為一種有力的工具,讓人們參與到社會改變。眾建築的社會使命是減低社會不公,透過設計推動創新和文化創意。該公司的B效益評估高達105分。

凝聚共識 營商為善

在香港,共益企業的發展只屬起步階段,當中因欠缺專業的指導,令商界人士難以掌握企業如何透過商業營運造福社會。「共益企業領袖課程」雲集了共益企業界別的精英,為大家講解「共益企業」的來龍去脈。課程將於10月和11月舉行,並連接於11月7至8日舉行的社企民間高峰會,眾建築的創辦人也會現身說法,與大家作深度對談。

詳情請參閱:https://goo.gl/b1ow52

作者為仁人學社副主席

Ryyy1515@gmail.com

#蔡美碧 #專家之言 #社創群英 - 建築為大眾 創新惠舊城


Recent Posts

See All
環保輕巧竹單車

常見的單車車架物料有鋼、鋁合金、釱合金和碳纖維。竹架單車於120年前在倫敦首次亮相,竹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竹架單車只需要幾條竹竿就可以搭建而成,與一般單車的車架物料不同,竹架在製造過程中幾乎沒有碳足跡。雖然竹架單車較一般單車輕巧,但是它仍然提供比鋼更強的拉伸強度和減震度...

 
 
 
公開挑戰模式 採購民間創新思維

研究指出,政府每一個決策背後,平均只掌握3%市場資訊,市場訊息分散在不同持份者手中。巴塞隆拿市政府展開一場「公開挑戰」,開放決策流程讓大眾參與,共同創造出聞所未聞的方案,勝出者與政府攜手推行,順利以低於預算30%,紓緩單車失竊等棘手的城市問題,值得本地借鑑。...

 
 
 
食品巨擘實踐利益共同體營商哲學

電商巨頭亞馬遜以137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的高端有機生鮮連鎖「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收購後全食CEO約翰麥基(John Mackey)將繼續出任CEO。1978年,25歲從大學輟學的麥基共同創辦全食,從此引領近40年有機食品風潮,屬於反傳統企業管...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2017 BY EDUCATION FOR GOOD. 

info@education-for-good.com   |  Dream Impact, Unit C, 4/F, 760 Cheung Sha Wan Road, Kowloon, Hong Kong, Lai Chi Kok

  • Facebook Basic Blac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