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郵政編碼彩券
- 謝家駒
- Jan 26, 2013
- 3 min read
特首梁振英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有一個新猷,就是為全港十八區預留1 億元,讓區議會在任期內推展社區重點項目。相比起上屆政府,每年撥出3 億元分給十八個區議會,開展地區小型工程;另外3 億元開展社區參與活動,鼓勵社區人士參與。現在這兩項撥款仍維持,更每區預留1億元,相信效果可以更大。
筆者最近亦得悉,本港一個慈善基金會也有類似的創舉。這個基金會向一所大學捐出1000 萬元,指定了一個區做試點,目的是要為這個區開創一些創新而可持續發展的扶貧項目,並明確規定要有至少有1000 名師生參與,試驗期為4 年,希望到時開拓到一些行之有效的項目,再推廣到其他地區。
這個計劃很有意思,反映出香港一些慈善團體(包括基金會等),已開始探索一些嶄新的途徑來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單純採用傳統式的慈善捐獻。
結合到梁振英政府所提出的所謂「地區問題地區解決,地區機遇地區掌握」,反映出通過地區人士的力量,群策群力,營造共識,制定方案,確實能更有效調動地區人士的積極性及各種資源,去解決或紓緩一些重大的民生問題。
中獎以群體作為單位

今天介紹的是一個荷蘭商人的妙點子。他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彩券形式,目的是要建設一個更公平、更環保的世界。
波文(B. Poelmann)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他深信可以運用自己的創業精神來造福社群。他構思的彩券叫作「郵政編碼彩券」(Postcode Lottery)。它就像一般的彩券一樣,很方便買得到,但每一張彩券印有當地的郵政編碼,你在哪裡買,便有所處地點的郵政編碼。
彩券每月開彩一次,獎金也很吸引,但得獎者並非單一個人,而是同一郵政編碼的人,他們平分獎金,於是每個月都有一個社區上的很多人得到獎金,他們會開大會慶祝,邀請街坊參加,亦有不少人貢獻部分獎金,為當地做一些有建設性的事。

彩券收入只是撥出一半作為獎金,另一半用來捐給慈善機構。在荷蘭,每月有超過300 萬民眾購買超過500多萬張彩券,每年除了製造大量的「小富翁」之外,更可以捐出數以千萬計歐羅作慈善用途。
自1989 年成立以來,至今已捐出超過50 億歐羅,受惠機構包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等。
它是目前荷蘭最大及最受歡迎的慈善彩券。這個獨特的彩券模式現在已為多個歐洲地區複製,包括瑞典、蘇格蘭,威爾斯及英格蘭。
這個例子帶出一些啟示。傳統的彩券(包括香港的六合彩)頭幾名得獎者獎金大得驚人,雖說是有吸引力,但得獎者突然有這麼大的財富,用幾世也用不完,肯定很大部分會變成浪費,是否可以改為少些獎金和多些得獎者?
其次,傳統的彩券一般都以個人為單位,是否可以用其他群體做單位?再者,可否設計到一種彩券模式,能方便得獎者主動地運用部分獎金,為身邊的人或社區做點有意義的事。
我們毋須抄襲「荷蘭郵政編碼彩券」的做法,但起碼可以令我們反思一些習以為常的做法。
綠色挑戰獎推動環保
跟一般的彩券不同, 「荷蘭郵政編碼彩券」除了捐款給他們認同的公益組織外, 還主動設立獎項,鼓勵公眾提供創新而有效的方法,改善自然環境。其中一個是由2007 年開始的每年一度的「綠色挑戰獎」(Green Challenge),公開徵求減少溫室氣體的產品或服務,首名得獎者獎金高達50 萬歐羅,並會獲得專家協助,令其方案可以在市場上推廣。這個獎項並不限荷蘭人參與,而是開放給全世界任何人士參加,過去數年得獎者大多是外國人士,所有得獎者的方案亦在網上發表,本身就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作者為資深管理顧問,退休多年後創辦「仁人學社」,在本港及內地推動社會創業教育及培訓。
akuitse@gmail.com
Recent Posts
See All「大眾」往往被視為草根的、欠缺高品味的,似乎與追求創新、美輪美奐的建築物格格不入。然而大家往往忘記了,好的建築和設計往往是由大眾啟發而成的作品。在內地就有這麼一間公司,以「大眾」為工作的起點和目標,它所建設的成果實在令人驚艷讚嘆。...
常見的單車車架物料有鋼、鋁合金、釱合金和碳纖維。竹架單車於120年前在倫敦首次亮相,竹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竹架單車只需要幾條竹竿就可以搭建而成,與一般單車的車架物料不同,竹架在製造過程中幾乎沒有碳足跡。雖然竹架單車較一般單車輕巧,但是它仍然提供比鋼更強的拉伸強度和減震度...
研究指出,政府每一個決策背後,平均只掌握3%市場資訊,市場訊息分散在不同持份者手中。巴塞隆拿市政府展開一場「公開挑戰」,開放決策流程讓大眾參與,共同創造出聞所未聞的方案,勝出者與政府攜手推行,順利以低於預算30%,紓緩單車失竊等棘手的城市問題,值得本地借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