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黑暗中對話的十個第一

  • 謝家駒
  • Jan 9, 2017
  • 4 min read

黑暗中對話(香港)有限公司由張瑞霖及謝家駒在2008年創辦,是本港近年來最成功的社會企業之一。本文以《黑暗中對話的十個第一》為題,可能會給人有自吹自擂的錯覺。但值得指出的是:一、這裡所講的十個第一,都是客觀及可查證的事實;二、所謂「第一」,是指時間出現先後而言,不代表一定比他人好。

第一:讓不同能力的人發揮所長

黑暗中對話的一個創舉,是創造了機會讓表面有缺陷的人(如盲人、聾人等)發揮他們所長,令所謂「健全」的人獲得有意義的體驗,讓後者重新認識自己,及獲得新的知識及體悟。一般人以為社企主要是「服務」弱勢社群,但黑暗中對話卻剛剛相反。公司的使命是Engaging people of differences to create social impact(與「多元人才」攜手共創社會效益),這是香港社企的重大突破。

第二:私人集資創辦

黑暗中對話由19個股東一共集資港幣560萬元來創辦,完全沒有政府資助。一直以來,一般人以為社企必定需要政府資助才能啟動。黑暗中對話的經驗說明,即使沒有政府資助,也能成功創辦及發展。

第三:自負盈虧的能力

黑暗中對話開業七個月後,便能做到收支平衡。第二個財政年度便有盈餘,至今已累積繳納稅款超過一百萬港元,在社企界實為罕見。(私人集資創辦的社企並無稅務優惠,稅率與一般企業相同。)

第四:股東獲派股息

黑暗中對話採用利潤三分制,亦是本地社企的創舉。三分之一的利潤留在企業作發展之用:三分之一捐給「黑暗中對話基金會」,用以資助不同能力的人達成他們的夢想:三分之一分給股東,這制度令投放在社企的資金確實是投資,而非捐贈,有助調動社會上閒置資金促進社企發展。黑暗中對話第三年便開始派息給股東,在香港屬於史無前例。

第五:在全黑環境中舉行音樂會

黑暗中對話創辦的首年,便獲得企業贊助舉辦「暗中作樂」演唱會,由本地知名歌星在黑暗中演唱,是全球性的創舉。至今已舉行了六屆,備受歡迎。門票收入捐給黑暗中對話基金會,並已發展到整個演唱會由失明人士策劃及安排,讓他們有機會與樂界精英溝通合作,發揮社會共融效果。

第六:無聲對話大放異彩

除了由失明人主導的黑暗中的體驗外,近年來更開展了由聾人主導的「無聲對話」體驗活動,包括「行政人員工作坊」,「藝宴坊」(無聲而有默劇表演的晚宴)等,廣受歡迎。受到無聲對話的啟示,將會繼續開拓其他不同能力人士的體驗活動,包括肢體傷殘人士。

第七:特許經營潛力無限

黑暗中對話並非香港原創,而是三十多年前在德國開始。香港的公司祇是德國總部的特許經營者。但公司不斷精益求精,結合本地情況進行大量創新,部份形式及內容已遠遠超越原來的水平。這說明要進行社會創新,不一定全部都是原創。事實上,在世界不同地方,已發展出不少解決社會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案,可以通過有系統的學習及優化,應用在本地的問題上。

第八:出版專書推廣經驗

黑暗中對話成立兩年之後,其中一位創辦人張瑞霖便撰寫及出版了一本專書 (《黑暗中對話: 經營社會企業的體悟》,201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將整個創業過程毫無保留地介紹出來,目的是啟發更多人創辦及支持社企,在香港也是一個難得的第一。

第九:TripAdvisor高度評價

位於美孚的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親臨體驗,並在國際旅遊網站TripAdvisor大力推薦,口碑遍佈全球。曾經一段時間(大約三年前),黑暗中對話成為香港數百個旅遊景點的第一位。這是夢寐難求的成就。

第十:邁向職場共融

黑暗中對話的終極目標,是實現社會共融,包括職場共融。過去十多年,社會共融開始初見成效,特別是無障礙通道的建設,特殊教育服務等。但不幸地,職場共融方面的進展卻極為有限。為數眾多不同能力的人士,都不容易找到工作,即使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也不例外。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有二。第一,是不同能力的人士往往缺乏心理上及行為上的輔導,不利他們適應及融入職場;第二,是一般企業多不願意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就算有時公司高層決定聘用,但卻缺乏硬件及軟件的配合,特別是一般同事的態度,令職場共融寸步難行。有鑒於此,黑暗中對話今年作出另一突破,在利希慎基金會的贊助下,開創了一個名為 DE Empower「體驗期職坊」的項目,協助不同能力的人士, 通過一個為期六個月的計劃,提高他們在職場上找到工作及作出貢獻的能力。

黑暗中對話在不到八年間便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是香港人的驕傲。但相對我們的目標,祇不過是萬里長征中剛踏出第一步。特別是職場共融,還需要大量企業的支持及參與,讓DE Empower「體驗期職坊」發揚光大。進一步資料可聯絡deempower@dialogue-experience.com.hk。

(作者為黑暗中對話(香港)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kakuitse@gmail.com)

Recent Posts

See All
建築為大眾 創新惠舊城

「大眾」往往被視為草根的、欠缺高品味的,似乎與追求創新、美輪美奐的建築物格格不入。然而大家往往忘記了,好的建築和設計往往是由大眾啟發而成的作品。在內地就有這麼一間公司,以「大眾」為工作的起點和目標,它所建設的成果實在令人驚艷讚嘆。...

 
 
 
環保輕巧竹單車

常見的單車車架物料有鋼、鋁合金、釱合金和碳纖維。竹架單車於120年前在倫敦首次亮相,竹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竹架單車只需要幾條竹竿就可以搭建而成,與一般單車的車架物料不同,竹架在製造過程中幾乎沒有碳足跡。雖然竹架單車較一般單車輕巧,但是它仍然提供比鋼更強的拉伸強度和減震度...

 
 
 
公開挑戰模式 採購民間創新思維

研究指出,政府每一個決策背後,平均只掌握3%市場資訊,市場訊息分散在不同持份者手中。巴塞隆拿市政府展開一場「公開挑戰」,開放決策流程讓大眾參與,共同創造出聞所未聞的方案,勝出者與政府攜手推行,順利以低於預算30%,紓緩單車失竊等棘手的城市問題,值得本地借鑑。...

 
 
 

Yorumlar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 2017 BY EDUCATION FOR GOOD. 

info@education-for-good.com   |  Dream Impact, Unit C, 4/F, 760 Cheung Sha Wan Road, Kowloon, Hong Kong, Lai Chi Kok

  • Facebook Basic Black
bottom of page